一、引言
MultispeQ 作为 PhotosynQ 团队开发的低成本便携式植物表型分析工具,凭借叶绿素荧光测量、气体交换分析及光谱技术等功能,在植物科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。其与开放数据网络 PhotosynQ 的结合,更推动了跨地域数据共享与协同研究,以下从核心研究主题展开综述。

MultispeQ 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参数(如 Fv/Fm、QYield)评估光系统 Ⅱ(PSⅡ)活性,是分析植物光合机构功能的关键手段。例如,在硬粒小麦研究中,该设备被用于追踪生物刺激素对植株光合状态的影响,发现处理组 Fv/Fm 值提升 12%-15%,气孔导度增加 20%,证实了生物刺激素对光合效率的优化作用。此外,针对田间和温室种植的苋菜,研究通过 MultispeQ 揭示了两者光合表型差异,如温室植株光饱和点比田间低 40μmol/m²/s,为栽培条件优化提供了依据。

除实验室场景外,MultispeQ 在田间表型分析中亦表现出色。其支持 NDVI(归一化植被指数)、透射光谱等非破坏性测量,可快速评估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养分状况,如在森林叶叶绿素浓度非破坏性估算中,结合透射光谱技术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。
MultispeQ 在盐胁迫、水分胁迫、铜污染等多种胁迫研究中广泛应用。在盐胁迫下小麦研究中,通过监测类囊体膜质子传导率与光合活性的关联,发现敏感基因型在盐胁迫下质子泄漏增加 30%,导致 PSⅡ 效率显著下降,揭示了盐胁迫对光合机构的损伤机制。
在铜污染土壤中的水稻研究中,MultispeQ 检测到光合参数(如 QYield)与籽粒产量呈显著负相关(R²=0.82),为污染农田的作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了量化指标。此外,在水分胁迫研究中,该设备可追踪植物蒸腾速率(Tr)等参数变化,评估植株耐旱性。
MultispeQ 本身作为低成本传感器,与 NDVI 结合用于田间表型分析,如在硬粒小麦研究中,通过该组合实现了田间表型的高效分析。同时,其配套的 R 包 RankspeQ 可对测量数据进行基因型性能排序与数据可视化,降低了非编程人员的数据分析门槛,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。
研究中常采用统计模型(如线性回归)分析生理参数与产量等指标的关联,如在哈萨克斯坦西部大豆基因型的叶位光合响应研究中,通过线性回归揭示了生理参数与品种特性的关系。开放数据网络 PhotosynQ 的应用,更实现了跨实验室数据比对与模型训练,加速了研究成果转化。
针对大豆、小麦、草莓等多种作物,MultispeQ 可分析叶绿素浓度、电子传递效率等生理参数。在草莓微繁殖研究中,发现精油具有生长素类似潜力,可促进根系诱导与光合性能提升,为草莓繁殖技术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。
通过 MultispeQ 及其配套分析工具,可快速完成作物基因型排序,助力高效育种。如在大豆研究中,分析不同基因型的叶位光合响应,为品种筛选提供了生理指标依据,缩短了育种周期。
当前,MultispeQ 的研究已从单一的科研领域向精准农业管理延伸。未来,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迭代与开放数据生态的完善,其在智慧农场监测(如绘制田间光合效率热图指导变量施肥灌溉)、无人机遥感校准(提升航空影像作物生理参数反演精度)等场景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,推动农业研究向民主化、高效化方向发展,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
MultispeQ 植物多参数测量仪凭借其多维度参数采集能力、便携性及开放数据生态,在植物表型与光合作用分析、抗逆性研究、传感器技术与数据分析、作物生理与品种改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。其应用不仅深化了对植物生理机制的理解,更为精准农业、品种改良和抗逆性育种提供了创新工具与方法,展现出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。